韩愈:不止文章大家,更为苍生犯颜死谏,敢匹马闯营的铁汉子

小能 0 2024-03-21

他幼年失怙,由兄嫂抚养成人

他为黎民苍生而死谏天子,为社稷安危而身闯敌营

苏轼评价他说: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一、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初,长安还处于寒冷之中。长安郊外,风雪交加,52岁的韩愈,带着忤逆君王的罪名,被赶出长安,正行走在贬谪潮州的道路上。

传诵千古的《谏迎佛骨表》虽然在后世为韩愈赢得了绝世美名,但却给当时的韩愈带来了要对其处以极刑的帝王之怒。

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唐宪宗迎佛骨入宫的行为,他大声疾呼,认为君主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焚毁。他直言"佛本夷狄之人...口不言先王之法言...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且 "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 应该将这骨头"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惑。" 他甚至称,此前信佛的汉明帝、南朝诸帝等都应溺佛而短命。 这彻底激怒了高高在上的君王。

在当时,佛教鼎盛,已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征兵、劳役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如果皇帝再行此举,必然令天下崇佛之风更盛。韩愈因此不顾个人安危,冒死直谏。

唐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幸得大臣大臣裴度、崔群出来说情,说韩愈"内怀至忠",应该宽恕,以鼓励忠臣提意见。当时的韩愈,在士林已颇有影响,一时之间,从皇亲到百官,以及江湖,舆论纷纷。

韩愈画像

众意难平,唐宪宗只能退而求其次,一纸诏令,将韩愈贬到远离京城的潮州。

头顶愁云惨雾,脚踏泥泞道路的韩愈,准备在蓝关暂时歇口气。

回望身后渐行渐远的长安,抚摸着花白的两鬓,回忆着几天前朝堂上的死谏。他对冒雪前来送行的侄孙韩湘吟出了那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生死一线间,蹉跎半生的功名又如烟飘散,但你问他后悔吗?他的回答一定是:不悔!

回首往事,韩愈没有忘记18岁入长安时的初心。

欲为圣明除弊事,他敢于为黎民苍生代言,敢于为家国安危只身闯敌营。从孤儿到朝臣,从屡试不中到百代文宗,韩愈从来都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二、困苦颠沛中成长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出生于大历三年(768年)。他的祖辈都曾为官,父亲韩仲卿最高曾任秘书郎。可惜在韩愈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于是幼年的韩愈就成了孤儿,只得由兄长韩会和嫂子郑氏代为抚养。

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在大自己三十岁的哥哥的照顾下,日子虽然清贫,总算也有人依靠。

但这样安宁的时光,竟然也没有过多久。

大历十二年(777年),因受元载案牵连,韩会被贬韶州(今广东曲江)刺史。大概两、三年后,韩会于韶州任所病逝。

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但却不得久住,后随寡嫂避居宣州(今安徽宣城)。

大概从兄长亡故的那一刻起,韩愈知道自己再也躲在屋檐下了。他要为这个家,为如母亲般的寡嫂做写什么了。都说人是瞬间长大的,在别的孩子还需要连打带骗才读书的年纪,韩愈早早开始了苦读。

就像《旧唐书》里记的那样:“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贞元三年(787年),取得乡贡资格的韩愈第一次赴长安赶考。可惜落第。不仅如此,他本欲前往投靠的族兄,在河中节度使浑瑊幕府任职的族兄韩弇在跟从浑瑊参加平凉会盟时殉国而死。

无立锥之地,无可帮之人,在繁华的帝都,这个时候的韩愈一定是很困苦的。

可是韩愈就这样咬着牙继续准备科举考试,然后继续失败,又继续再考。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当年的韩愈是怎么熬过来的。因为他整整坚持了三年!

贞元三年(789年),韩愈回到了宣州,继续发奋苦读。

贞元八年(792年),25岁的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但等进士第,只表示有了做官的资格。还需要等待吏部的诠选,才可以补缺官职。等不及的韩愈又在次年参加了博学宏词科(吏部不定期举办的制科)考试。以期待可以早日工作。可以遭遇失败。

这年,辛苦抚养他的寡嫂郑氏去世。悲痛不已的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之后,韩愈又于794年和795年两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均告失败。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了,韩愈文采斐然,考个科举怎么就这么难呢?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唐代的科举选士其实名额是很少的。竞争自然就很激烈。而且这些名额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大家族和豪门掌握的。主持科举的官员也都是有势力派系的,无根无萍的,是很难得中的。所以,很多人在考之前,要么拜访长者,以期得到提携,或者散发诗文,取得名声,这样才好在进士考试中有个优先权。

所以,四五十岁才得中进士的屡见不鲜。比如高适就是四十六岁才中的进士。另外,自诩年少中第,在大雁塔题名时写“慈恩塔下题名处,十四人中最少年”的白居易其实当时已经29岁了。

三、是金子总会发光

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失败后,韩愈离开了长安,来到了东都洛阳。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东都他遇到了生命里的第一个贵人--宣武节度使董晋。作为唐朝中期名臣,这位文人出生,在军事上表现非常出彩的前辈,对韩愈非常欣赏。在他的支持下,韩愈获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不用为生计发愁的韩愈,知道一个寒门子弟,要踏入仕途有多难。他不但亲自提携和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还利用一切机会为寒门子弟发声。

还以一己之力发起古文运动,他反对辞藻华丽,讲究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推崇敢于讲真话、说理透彻、逻辑性强的文风,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创了宋明理学先声。

董晋逝世后,贞元十五年(799年)秋,韩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张建封也非常高你欣赏韩愈,同年冬,韩愈被派前往长安朝正。

贞元十七年(801年),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渐渐有一些影响力的韩愈终于通过铨选,被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四门博士简单的说就是在国子监里当老师,管教有才干的子弟。

著名的《师说》,便写于此时。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发现当时的社会,科场黑暗,朝政和吏治弊端重重,深受门第观念影响,更是有"耻学于师"的现象。

直率敢言的韩愈,直接提出:谁可为师?非富、非贵、非位高权重者、非论资排辈--而是人人皆可为师,“闻道”为先就行!一句话,你行你就可以上。你懂,你就可以教别人,成为老师。不论权贵,不论年龄。

这在当时科场黑暗,朝政和吏治弊端重重,受门第观念影响深刻的社会来说,真是振聋发聩!

四、为万民请命

在文学上主张讲真话的韩愈,在仕途上也是如此。

《旧唐书》评价他说:“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注定要为官场带来不一样的声音。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到御史台后,希望有所作为的韩愈在半年内两次上书皇帝。一次是"论宫市",所谓“宫市”是皇宫派宦官到市场上强行购物,白居易名篇《卖炭翁》反映的就是宫市之事。另外就是“论天旱人饥”。

这一年,关中大旱。四处查访的韩愈,目睹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痛心不已。当时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对上谎报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愤怒不已的韩愈,写下《论天旱人饥状》疏,进行揭露。

京畿诸县...田种所收,十不存一。陛下恩逾慈母... 所征至少...上恩虽宏,下困犹甚。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涂,毙踣沟壑。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臣窃见陛下怜念黎元,同于赤子。至或犯法当戮,犹且宽而宥之,况此无辜之人,岂有知而不救?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 伏乞特敕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征未得者,并且停征,容至来年蚕桑,庶得少有存立。

出身寒门,历经多次考试才爬上如今位置的韩愈,按理说应该比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官帽子。他知道,作为一个小官,这样的一篇文章,未必会有用,甚至可能让他革职罢官。但他觉得荣华富贵和苍生万民相比,孰轻孰重,自己还是分得清的。

这位无所畏惧的愣头青,成了奸佞严重的绊脚石。果然,李实等谗言陷害,韩愈被贬连州阳山县(今广东清远境内)令。

刚刚进入中央工作,就因言获罪,被贬往偏远地区任县令。在一般人看来,这实在太傻了。但韩愈没有后悔,读圣贤书,本就要为民请命的。

四、宦海沉浮

从贞元二十年到元和十年(804年~815年),十年间,盛年的韩愈起起落落。

在阳山令任上:“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新唐书》) 当地人以韩为名为字者甚多,还留下韩邑、韩水等地名,可见其深受百姓爱戴。

在国子博士任上,他写出了《送穷文》、《进学解》等名篇。

在河南县令任上,他以计谋制止了四藩镇留守暗中蓄兵,意图谋反,使百姓避免了兵灾。

在比部郎中、史馆修撰任上,奉命修撰《顺宗实录》,是唐代唯一没有佚失的实录。对于前文提到的宫市,《顺宗实录》也做了记录。其中的一则故事,看起来比《卖炭翁》还要惨:

宫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贞元末... 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复行文书5,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 ... 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8。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浮浮沉沉多年的韩愈被晋升为中书舍人,获赐绯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

五、匹马闯敌营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志在削平藩镇的唐宪宗李纯对淮西用兵已经三年,久战无功。

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参与谋议,协统戎务。

韩愈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后,向裴度主动请兵:“某领精兵千人取元济”。建议裴度派兵从小路偷袭蔡州,出其不意,必能擒获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裴度犹豫不决,没有听从。过了数日,传来另一路李愬军马利用风雪掩盖,强行军至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这就是有名的“李愬雪夜入蔡州”了。三军谋士闻此,无不为韩愈惋惜。

一谋不成,韩愈再生一计。对裴度说:如今借着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应可劝降,不必用兵。

裴度同意后,韩愈口授,谋士柏耆书写,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书信。韩愈持书信,只带数名精兵前往镇州,陈以大义。王承宗摄于兵威,就上表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

韩愈好友孟郊曾作诗《送韩愈参军》,诗中写到:

一章喻檄明,百万心气定。今朝旌鼓前,笑别丈夫盛。

几年后,韩愈再次上演了匹马闯营。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出任兵部侍郎。镇州(今河北正定)兵变,新任节度使田弘正被杀,都知兵马使王廷凑掌控形势后,向朝廷索节钺,求继任。

822年二月,朝廷被迫同意,并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临行前,百官都为其安全担忧。刚即位不久的唐穆宗也有些后悔,和韩愈说,到边境后先观察形势,不要急于入境。

韩愈大义凛然,说:”皇上仁义,关心我的安危,命我暂不入境;可是我身为臣子,怎么能畏死就不为国家分忧呢?“

韩愈毅然只身前往。在刀枪剑林中说服了王庭凑,安心拥护朝廷,并释放了被包围的神策六军将领。

六、韩愈于潮州、袁州

元和十四年(819年)初,因劝谏皇帝不要供奉佛骨而几乎遭杀身之祸的韩愈,被贬往偏远的岭南小城潮州。

他兴办乡学,赎救奴婢,修筑堤渠,发展生产,关心民间疾苦。

也正因为如此,虽然他在潮州只待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却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这里到处都有他的影子,韩山、韩江、韩木、韩文公祠......

《潮州府志》称赞说:“自昌黎兴教以来,岭东山川久已爛然有光气。士习民风骎骎日上,无愧海滨邹鲁矣。”

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韩愈在潮州写下的那篇《祭鳄鱼文》。潮州的恶溪里鳄鱼众多,不时袭扰两岸百姓,人们对此束手无措,韩愈到潮州后,多次到河边勘察。为了赶走鳄鱼,先在河中投放一猪一羊祭祀鳄鱼,然后写下祝词劝鳄鱼离开: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命使。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乃止。其无悔。”

这篇文章,看似很搞笑,鳄鱼怎么会懂人言呢?看韩愈这样子,先礼后兵,苦口婆心劝鳄鱼离开,实在是有意思。当然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劝诫,不止是针对鳄鱼的,也是针对那些贪官污吏的。“好游戏”的韩愈,也是在借题发挥。

大概是有感于天子之威、刺史之怒,斗鱼的结果大快人心:“是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从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之患。”

这条恶溪,后来被改名为韩江。过韩江向东,有一类似笔架的山峰,韩愈在潮州时常来登临。后来此山改为韩山,宋代更建有韩愈祠。大文豪苏轼来此"打卡"时,写下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称赞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逢大赦,在潮州留下治理佳绩的韩愈被量移(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五十三岁的韩愈,远涉千山万水来到人丁稀少、山路弯弯的袁州。

韩愈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察民情、施惠政,身体力行,兴利除弊。在这里,史书记载了韩愈解救奴婢的事迹。《旧唐书》载:“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

韩愈奏知朝廷后制定府规:“凡是被没入为奴婢的良家男女,从做苦工的第一天算起,累计天数和每天应付报酬,足够者应放回。不足者补足后或以后补足,奴婢均应放回,归之父母”。

这个府规下达后,袁州共有七百三十余名奴婢回到家庭或父母身边。

韩愈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和文化,使得袁州人才辈出。先后金榜题名,考中进士、状元的不少,人口仅十来万的袁州,进士人数却仅此苏州,名列全国第二!可以说韩愈带给袁州的改变真是很大很大。

七、晚年生活

长庆二年(822年)九月,韩愈转任吏部侍郎。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当时的京兆将士闻讯后,都不敢犯法。私下里相互说:这可是敢烧佛骨的人,我们怎么敢犯法!

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享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写在后面

韩愈文为百代文宗,八大家之首。武能征淮西,平藩镇之乱。三岁成孤,寒门子弟而成当朝大员,始终不忘初心,是天下寒门子弟的楷模。他一生不畏强权,不惧生死,敢于以明相搏为万民请命,敢于单身匹马闯营,为家国社稷义不容辞。他对朋友赤诚相待,无怨无悔,他提携相组张籍、孟郊、贾岛等,更是为李贺因名讳不得中进士高声疾呼。

后世名臣、文人,都对韩愈评价颇高。

刘禹锡:高山无穷,太华削成。人文无穷,夫子挺生。

白居易: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

赵德:昌黎公,圣人之徒欤!其文高出...所履之道,则尧、舜、禹、汤、文、武、孔、孟轲、扬雄所授受服行之实也。

宋人说:

韩琦:韩愈唐之名士,天下望以为相,而竟不用,谈者至今眦为谤。

苏轼: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元明清:

罗贯中:韩愈佛骨一表,忠谅有余,功齐孟子而力倍。

辛文房:公英伟间生,才名冠世,继道德之统,明列圣之心。

近代曾国藩更是称赞他: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

我们学韩愈的诗、文,更要学习他百折不挠的精神,学习他心寄苍生的理念,学他的傲骨铮铮。

参考资料:

《新唐书.韩愈传》

《旧唐书.韩愈传》

《唐才子传.韩愈》

《顺宗实录》

《潮州韩文公庙碑》等

武威故事|诗人王维在凉州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