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慈禧的一生
慈禧这个人,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啊,这人没有见过,但是对他的评价呢,却褒贬不一。
今天呢,我们就来说他的事儿。
俗话说得好啊,师出有名,无论做什么事,你最好都得有个由头,由头越大,助力越多,阻力就越少。
就比如陈胜,吴广起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一呼百应啊。
刘备多年颠沛流离,终成帝业,靠的还不是那句复兴汉室,大旗不倒吗?
就连朱棣起兵夺自己侄子的皇位啊,也得打着清君侧的旗号。
而那些公开声称为钱为权抢地盘儿而挑起战火的人呢,从开始就low了,结局自然就与流客无异了。
哎,同理,如果你想反对什么事儿呢,最好也得扣个大帽子,弄个大盾牌,一扣一挡,效果杠杠的。
话说在晚清帝国中枢,祖宗之法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1898年,维新派推出了新政,遇到所谓顽固派的种种阻挠,各个嘴上啊都说着祖宗之法不可变。
这就成为了康梁难以翻越的大山了。
此时的太后老佛爷慈禧正在颐和园静静地看着这帮后生瞎折腾。
古代中国啊,那是一个男人当家的社会,走出家门在政坛搞事儿的女性呢,那就少之又少,而登上权力巅峰的更是凤毛麟角了。
慈禧就是这凤毛麟角之一。
1852年,年方十八的慈禧入宫了,四年后生下了咸丰帝的长子,也是他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
这个载淳呢,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
慈禧本就受这个咸丰帝宠爱啊,这咸丰帝甚至允许他代笔批阅奏折啊,评议朝政啊,现在又有了皇子,那母嫔子贵,慈禧在后宫的地位甚至可以与皇后慈安比肩了。
在1860年9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烧到北京了。
咸丰帝仓皇木兰秋兽啊,带着懿贵妃,慈禧母子二人,皇后慈安还有一干亲王大臣跑到了承德一年后的八月。
暑期刚退,咸丰帝就在这避暑山庄撒手人寰了,留下了一个被内乱和外敌折磨的千疮百孔的帝国。
还有一个年仅六岁的继承人。
哎呀,可怎样让这个年幼的皇子顺利继位,并且在皇位安全的前提下,还能保证帝国的运转呢?
咸丰帝煞费苦心呐,在临终之前,他做了几件事儿,大概的把后事交代完了。
第一件事儿啊,就是托孤啊,六岁的小孩儿,你根本没办法处理朝政啊。
所以啊,他主派了肃顺,端华,锦寿宰,桓木殷等等这八名大臣静心辅佐。
这个安排啊,在咸丰帝看来,是吸取了自己祖宗的教训的。
想当年顺治第六岁继位之时,由济尔哈朗还有多尔衮两个人辅佐,结果呢,这两人争权哎。
康熙帝九岁登基之时,辅政大臣变成了四个,结果还是斗,直到康熙呀,把鳌拜给逗倒了,这才算完。
这一次呢,咸丰帝一口气整了八个啊,史称顾命八大臣。
然而,如果大臣们势力太强,架空了皇帝,这可怎么办?
所以咸丰帝有了第二招授印啊。
咸丰帝就规定了,皇帝的谕旨由顾命八大臣拟定,但要是想要下发生效啊,必须要盖玉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
皇后慈安呢,就保有玉赏印,皇后载淳呢,则保有同道堂印。
这样一来,帝后和顾命八大臣之间就可以相互制衡了。
这样一来啊,既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也不会有大臣争权专善朝政的事儿。
可惜呀,咸丰帝人美心美,想的是更美。
历史上权力平衡又平稳的时期又有多少呢?
谁又不想大权独揽呢?
同治帝一登基啊,就尊生母慈禧为圣母皇太后,尊慈安呢?
母后皇太后啊,现在就是所说的慈禧,慈安,就是这两位皇太后的尊号。
按照咸丰帝的遗命呢,帝国最高的权力被分成了三份儿,顾命八大臣,小皇帝还有皇太后慈安各享其一。
不过呢,由于小皇帝年龄太小了,所以他的那枚同道糖印呢,实际上是由其母慈禧保管着的。
这就是慈禧参与同治政局的资本。
然而,只有一个印章,那当然是远远不够的,一座大山还横在他的面前。
咸丰帝虽然给身后的政局分了权,但是这些权力各个该怎么协调,相互之间该怎么制衡,咸丰也没说清楚。
为此呢?
在咸丰死后的第二天,两宫的太后就和八大臣争吵了起来。
大大臣认为啊,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不得更益张奏,更不宜城内懒。
意思就是呢,今天这谕旨啊,是由八大臣拟定的,然而谕旨的内容啊,两宫太后就不能更改了,甚至连大臣们的奏折也不能拿给两宫太后看。
大家都知道,在一家公司里出方案的是员工啊,但是方案过不过拍板儿,那可是领导啊。
领导说不错,这方案过了,这才能签字盖章。
要是把这种情况放在同志初的政局里呢?
身为员工的顾命八大臣负责替小皇帝拟谕旨,通过小皇帝的谕旨管理帝国。
而两宫太后啊却不算是完全的领导,倒像是专职签字的。
哎,把八大臣的意见上升为国家意志。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有了什么影响,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等等等等,这些啊,就不劳两宫太后操心了。
或者说呀,在八大臣的眼里,两宫太后本就无权操心,要给一份儿自己一无所知的文件签字。
尴不尴尬嘛?
两宫太后可不这么想啊,你要是这样的话,那干脆把我的印章也拿去给你算了。
嘿嘿。
对此呢,慈禧,慈安两位新晋太后就大为不满。
历史记载慈安优于德,与慈禧相比低调了不少,存在感也不高哎。
但若论才智的话,恐怕慈安呢不会在慈禧之下。
在初奔陈德之时啊,慈安就与慈禧母子一起受了八大臣之首肃顺的气,而今咸丰一死,最大的靠山也倒了,只剩下他们孤儿寡母三人呢。
面对八大臣咄咄逼人的气势,此案也感到不安了。
两宫太后都很清楚,此时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呀,敌人是谁,就应该团结谁啊。
所以在这件事儿上,两宫太后抱团取暖。
这次争执的结果呢,是八大臣各退一步,但梁公太后啊,也仅仅是获得了阅览奏章的权利。
输入之后呢,御史董元淳上了个折子,把事情推向了高潮。
这董御史在折子里说,现在是多事之秋,皇上年龄尚幼,多亏太后消甘思虑啊,斟酌尽善辞成国家之福也。
虽然本朝此前没有太后垂帘之仪,但是审时度势,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通权达变之举。
这折子就一个意思,他想听太后的,什么都别管了,恭请这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就行了。
那一听这话,顾敏八大臣可就炸了。
肃顺等人勃然抗论,以为不可啊。
八大臣以皇帝的名义就拟了谕旨驳斥,其中就写着呀,我朝圣圣相承,向吴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何敢更益祖宗旧制?
又说呀,临终前之前特意嘱咐他们八个尽心辅佐,何敢显为遗训呢?
啊?
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所有谕旨都是由大臣拟定,但要把这谕旨下发下去,你可得要盖章才行啊。
两宫太后看到这样的谕旨,心里就非常不爽,扣下不发。
于是乎,更为剧烈的争吵就爆发了。
历史记载,声震电壁,天子经部。
至于提气以逆后医什么意思呢?
就是有一次争吵声音太大了,一边儿的小皇帝都被吓哭了,甚至还尿了裤子。
这次日啊,八大臣就罢工了,以示抗议。
慈禧呢,也不甘示弱,坚持要临潮。
最后啊,还是慈安转弯儿,哎,劝慈禧先忍忍,姑且将就着。
随着两宫太后的妥协,谕旨下发了,董御史折发披为甲奴啊。
就这样,关于垂帘听政的第一次交锋,这两宫太后啊就不行败下阵来了。
与其说他们是败给了肃顺,倒不如说是败给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宗之法。
而正因为是有这样的祖宗之法呀,肃顺这一伙儿这一次才敢理直气壮的,刚在两宫太后和小皇帝面前是横行霸道。
全无人臣之礼了。
那么该怎样击破这样的祖宗之法呢?
慈禧冷静了下来,毕竟地位刚刚更替,两宫太后此前都是久居宫中的,纵使慈禧曾经帮咸丰批过折子,但与朝廷百官那是实无来往。
那此时别说是党羽了,就算把这些大臣们分成两排站在一块儿,这两位女士能从中分辨,叫出名字的都没几个。
所以呢,这个时候啊,顾命八大臣罢工,那还是很受用的,毕竟这个帝国得运转呢。
在承德,他们不干活,那谁来干呢?
哎,问题的关键就是承德年幼的皇帝,两宫,太后以及先帝咸丰的子宫,就是他的那个下葬的地方,那个时候啊,都还在承德呢。
而当初啊,跟着咸丰帝跑来承德的亲王大臣呢,大多都是以这个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的圈子。
而肃顺等人不喜欢的人,跟他们不合的人呢,其实都被留在了帝都。
哎,咸丰帝的临终托付事实上是将留在北京的一干大臣给排除在外的
那对此呢,北京那边自然是心有不甘呐啊,这些被留在北京以嘴皮子面对这些枪炮的人啊,个个儿都非常生猛。
恭亲王奕忻那是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横亘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便是出自他手啊。
想当年,作为道光帝的第六子的奕欣,足智多谋,号称啊鬼子六,各方面都比他的那个四哥益楚要强大太多。
那你说为什么这么牛的人物没当上皇帝呢?
在争储的时候啊,这个易主啊,在奇师杜寿田的指点下,巧师藏拙,世人藏拙,世孝之际,成功地获得了道光帝的认可。
哎,觉得这个人心地好,人品不错,继承了帝业啊,是为咸丰帝。
而这个奕星呢,就只得以恭亲王的身份参与朝政了。
后来咸丰帝重用肃顺,也有打压异心的考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星主和肃顺主战啊,后来实在是打不过了,肃顺就说,奕星,你既然主和,那你当初主和,你现在就去跟洋人谈吧。
当咸丰帝木兰秋瘦的时候呢,奕星就被留在了北京,和洋人交涉,那除了这个易心,还有一个狠角色也被留下来。
军机大臣文祥。
这个人有多狠呢?
行户,李兵立功,这六部的工作他全部都做过,哎,妥妥的全能小选手。
当初英法联军兵锋逼近北京之时,咸丰帝就有意出奔承德了,大多数亲王大臣都附和赞成。
然而位列五个军机大臣之一的这个文祥,他却反对,说呀,担心这个。
咸丰帝一走,人心涣散啊。
那好吧,那既然你文祥都说不要走了,那你就留下吧。
所以这文祥呢,也被留下来了。
而另外四个军机大臣木殷,匡源,杜汉他们呢,就跟着咸丰去了承德,成了顾命八大臣之中了。
而被坑的异星还有文祥是惺惺相惜啊,在与英法联军交涉的时候,共同的工作让他们结下了深深的情谊。
在后面的事件中呢,王室背景的奕星和身为军机大臣的文祥是通力合作啊。
然而,只是这样当然不够了。
还有一位伟人不是说过吗,枪杆子里出政权啊。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两个人了,一个叫做森格林清,还有一个呢叫做圣保。
巧的是呢,当时在经济一带驻守的将领正好就是他们俩。
森格林青的部队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就被打残了,但是这个人呢,在军界的影响力可是很大的。
圣保呢,虽然能力不咋样吧,但是此时这京都一带就属他兵强马壮。
而且慈禧少女时候啊,曾经和这个圣保的姐姐学过诗画。
慈禧的弟弟呢,和圣保的关系也不错,更巧的是,这两个人都非常的讨厌这个肃顺。
这时候就得提一嘴了,肃顺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爱新觉罗肃顺,大清宗室镶蓝旗人,他还是济尔哈朗的七世孙啊,以敢任事闻名,主张乱事务必用严刑军法。
初次受到咸丰帝召见的时候,啊,肃顺力请严禁令重法,纪除奸鬼。
这番话深受咸丰帝受用,累次破格任用啊。
顾名八大臣中,就数这个肃顺脑子最好使。
而论到政绩呢,这个肃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咸丰一朝大部分政策都有肃顺的参与,即使后来肃顺在政变中被杀,仍然是人亡测存。
哎,就像先前的商鞅那样,只不过他的人员比商鞅可还差得多。
且不说他主导的政策动了太多人的蛋糕,出了太多人的神经,景宇相处这一点啊,这个肃顺**许多同僚心里直呼受不了啊。
在历史中记载,肃顺心胸狭窄,作风霸道,客人宽挤,刑事暴力。
哎,用一个事儿来概括这个心胸有多狭窄啊。
这个咸丰帝死后啊,一心去承德,枯寂的时候呢,映照去见两宫太后。
奕星呢,为了避嫌,邀请了八大臣之一的端华一同前往。
这时候肃顺见到了,就说,呀,老六如与两宫叔嫂耳,何必我被陪栽?
哎,就在旁边说风凉话,这跋扈的程度可见一斑呢。
历史告诉我们很多次了,太狂妄的人呢,往往都没有好下场。
咸丰帝死后,一心就无视顾命八大臣的阻拦,奔赴承德枯寂。
咸丰帝哭完了,一心便受两宫太后召见。
八大臣呢?
虽有阻拦,但被迫于公论,还有伦理之类的。
八大臣最终妥协下来,放一心单独与两宫太后见面。
这叔嫂相见一片欢喜啊。
两宫太后在尽宿在承德受到的种种欺负啊,什么来的路上不给好东西吃啊,什么****后啊,胆敢跟我们娘仨大吵大闹,拍桌子,还把这小皇帝吓尿吓哭了呀。
这一心也说呀,北京承德两地就因为这些人的阻挠,时常消息断绝。
这一下这两方人一和谐,肃顺这帮人他必须给他干掉。
可是这承德是肃顺的地盘儿,一心说呀,要动手,非环境不可。
可是对于回北京这事儿呢,不仅是肃顺不愿意,这两宫太后呢也各有顾虑,毕竟那洋人还在那儿呢。
易兴则回答,外国无异议,如有难为,奴才是问。
听了这个保证,那这下两宫太后就放心了。
待奕星一离开,承德,便与八大臣商定回京日期。
这八大臣当然不愿意回去,今天就一个理由,明天一个理由,敷衍着两宫太后。
这后来咱们之前说的那个森格林沁和那个圣保啊,那圣保带兵来到热河,护驾京师庭臣,直隶总督等等,也纷纷请求皇帝早日回京。
这时候,两宫太后就搬出了祖训啊,说要回北京举行新帝登基典礼,并且安葬先帝等为由,一面呢催促八大臣尽早的定下回京日期。
一面呢大赏八大臣啊,令其大喜过望返京之事这才无意义的。
1861年9月23号,同治帝两宫太后顾命,八大臣啊,还有咸丰帝的子宫就灵柩起嫁回銮。
慈禧的机会终于来了。
两宫太后在和小皇帝送先帝子宫上虞之后,啊,便与八大臣之中的宰桓端华从小到星夜兼程赶回北京。
而肃顺等人呢,则陪着咸丰帝的子宫从大陆缓缓地向北京行进。
这期间呢还遇到过大雨,道路泥泞,诸人狼狈不堪。
论行程啊,肃顺比两宫太后他们慢了足足四天。
哎,9月29号刚到北京的时候啊,慈禧就在前来迎驾的朝臣面前痛哭流涕啊,把这娘仨在承德受的委屈全部突了个遍。
而朝中的有些大臣呢,也是苦于这个肃顺酒矣。
听这个太后一说呀,朝臣们心里不禁共鸣起来,肃顺面前,太后也尚且如此啊。
9月30号清晨回京还不到一天的慈禧,就联合了早已准备妥当的一心,以小皇帝颁布的预兆为据,发动政变了,直指顾命八大臣,矫诏善权当场啊,就将这个宰桓还有端华二人逮捕下狱。
随后又命人呢前去捉拿尚在路上赶路的肃顺等人解送回京抓肃顺的时候啊,这肃顺正睡得香着呢。
10月1号,两宫太后大赏政变功臣,命公亲王疑心为议政王,军机大臣。
而后军机大臣文祥上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10月5号改年后详其为同志。
10月6号,命宰桓敦华自尽,斩肃顺于世。
其他顾命大臣皆革职了,永不录用而斩肃顺的时候啊,京城是满天欢天喜地,可是被推到菜市口的时候啊,昔日飞扬跋扈的肃顺,此时却依旧是骂不绝口,慨然赴死啊。
半个多月前,肃顺还依仗着祖治一命,与两宫太后争于殿堂,何其狂野,但他始终没弄明白,只要方法得当,总有东西可以凌驾于祖治之上。
至于一命吗?
难道活人就一定要听死人的话吗?
就这样,辛友政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达到目的后又迅速收场,干净利落。
自此,26岁的慈禧开始登上权力的巅峰。
1881年啊,这慈安太后就暴死于宫中,两宫太后就只剩下慈禧了。
1884年甲申议书,议政王奕忻呢,也被削夺权力。
此后,在大清的权力中枢,再也无人能阻挡慈禧独掌权柄,以洋务派,保守派相互制衡,以帝党后党又相互制衡,以汉人用事,以满人制衡汉人,用什么祖宗之法,什么本朝先例在慈禧手中啊。
权力如同玩具一般,没人比他玩儿得更高明。
回到开头的场景,戊戌变法之中的康梁之辈,又如何是他的对手呢?
到了1908年,历三朝左右朝政48年的慈禧死了。
这样一个狠角儿啊,估计也就只有老天能收了。
再三年,大清救亡了。
从慈禧初期来看呢,帮皇帝批阅奏折,说明他还是很有头脑,很有文采的。
直到肃顺的事儿真正发酵,联合了自己的敌人啊,还有自己的叔叔一起把肃顺给赶下去。
到了最后更为狠辣,能把所有一切推倒的对手全部推倒。
从这一点来看,一个男人的背后得要有一个实力强大的女人。
一个实力强大的女人,在他的背后呢,应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